产权是市场交易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资源配置及社会运行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社会产权结构以公共产权为主体,这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当前及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公共产权制度的改革,侧重于国有企业方面,忽视了大量公共自然资源和社会行业资产的产权改革。 前者是土地、矿产资源、景区、海滩、河流等。 后者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行业以前向事业单位传达的公共产权改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和保护上基本使用行政手段,公共资源的产权缺乏市场化机制,流动性和结构化不足,最终使所有人的所有权虚化。
强调所有人的收益权都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保护,国家的所有权都没有在经济上实现。 大量公共资源的收益不是通过制度化的方法实现全民共享,而是被少数人夺走、占有,转化为个人财富。 有些人发财,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有很大关系。 产权改革缺失,资源配置扭曲,而且引起严重的社会不公正。
缺乏公共产权制度,权利属不明确,就会引起大量的经济租赁行为。 如果能通过经济租赁获得大量利益,经济主体也不会考虑通过经营、创新、长时间战术迅速发展,机会主义、短期化行为会盛行。 这样形成了缺失的市场经济体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公平。
公共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超越一切制意识形态,超越私有化,更加重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社会化和结构化,建立多层产权结构。 改革的根本是保持公有制在控制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不妨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公共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应该一律平等,取消行政垄断。 改革的方向是结构化一切实现权,分离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等功能,形成基于所有权的多元化、多层产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所有权控制已经转移到动态用益物权等各种“他物权”的产权形式。 由此,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又保存了所有权的终极控制力。 无论公私的所有权,都可以通过债权、信托权利、其他物权(例如用益物权)等多种财产权来实现。 这与绝对所有权观念下的产权实现机制不同。
一是全面改革“国家全部、等级管理”的国有产权管理制度,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在国有产权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收益权。 这包括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包括金融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等,应该纳入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通过重新建立“确权”,彻底改革现实中的“部门全部制”“地方全部制”“内部人全部制”。 通过公共预算(包括向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大幅上缴红利等方法)实现国有产权收益全民共享。
二是给国企、民营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平等的机会,以公平的市场价格采用公共资源,获得相应的利益。 现在发生的多种腐败与没有建立公共产权制度有直接关系。 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要全面启动,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经营权、信托权、所有权等可以是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形式。 重庆实施的“地票”是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的重要尝试。 重庆地票制度使农民拥有可交易的产权,不改变集体所有制,农民把用益物权转变为“地票”的新产权形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利益。 公共产权改革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随意干预,按照私法自治、合同自由、平等竞争等理念进行调整和确立。
(人民论坛 作者刘尚希 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