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 12月12日,外交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会”。 发言人制度被认为是建立“透明政府”的“必要选项”。 外交部是最初设立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从1983年到现在,有27名发言人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解释中国的政策。 《充耳不闻》的发言人是怎么“精炼”出来的?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如何从“无座位发布会”迅速发展到“24小时接受提问”的?

第一次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

这是一个没有座位的发布会,时任情报司长钱其琛发表演说,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的发布会。

傍晚,北京国子监的美术馆举行了简单热闹的招待会。

发言席的一侧是83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员工拒绝搬座位,73岁的李肇星轻轻地挽着胳膊。 站在最外面的是62岁的孙玉玺,离他不远的是同是“50后”的沈国放。 音乐声响起,“60后”秦刚、洪磊、“70后”华春莹走过去,请他们上台。

他们有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

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经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没有座位的发布会。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大厅,面对70名中外记者,当时的情报司长钱其琛与苏联关于中苏关系的谈话进行比较,发表了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7分钟,李肇星负责现场翻译。

几年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想起,读了声明后,既没有回答问题也没有回答问题。 “作为外交部的情报发言人,这是我主办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 ”。 钱成说。

之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开始,通常由情报司长和两名副司长轮流担任。 李肇星那年在筹备会上称司长为发言人,副司长为发言人吗? “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的称呼这么亲切),很好哦。 越简单越好。 都被称为发言人。 ”。 李肇星说。

1983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 这一年的3月1日,钱其琛的继承人、担任情报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1987年,南开大学毕业的李金华成为外交部第一位女发言人。 迄今为止,在27名发言人中,有5名女发言人。

从“只是不回答”到“来者不拒”

创纪录的一次,发言人用60小时回答了各国2000多名记者的问题

北大信息传递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表到双向交流、从单一发表到多途径发表、从以前传达的网站发表到多个网站发表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约只有100人左右。 美国有线电视信息网的最高记者吉米说,外交部在举行第一次发布会之前,只能依靠中国的官方媒体获取新闻。 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报纸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成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只是自愿发表,不回答问题,交给现场翻译用,之后在每月的第一周发表会上变更为现场回答。

1980年代末、90年代初,记者招待会每周增加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法改为同传。 之后,取消了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直到提问发布会结束。

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发布厅经历了最长2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 除了发表厅以外,创造记录是在1999年5月。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孙玉玺随专机到达贝尔格莱德,60小时回答了各国2000多名记者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新闻化迅速发展,网络迫切需要媒体获取新闻以前的传播渠道。 然后,中国逐渐进入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社会关注中国角度的主张。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认为“与时俱进”,设置了全天候值班手机,全天候接受媒体的提问,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法回应媒体的关心。

年9月,例行记者招待会改为每名员工一天一次,外交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外交部门。 路透情报北亚区社长杜纳德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外交部的新闻发表意味着更公开。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外交部在部委率先开通微博、微信,记者招待会和发言人的谈话复印件在第一时间通过多媒体手段发表。

现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对记者“专利”,对普通民众也开放。 仅4000年,就有120多人的批次、4000多人的旁听记者招待会,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热心读者等各界人士。 外交部定期举行公开开放日,民众可以和发言人“零距离接触”。

“不能提问”的背后

发言人“潜水”看网评,刷微博,“年轻能干,不可或缺”的“伙伴”向他们提供智力支持

与西方各国职业化的信息发言人制度相比,中国的信息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多的职业化。 以外交部发言人为例,基本上由情报司长、副司长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发言人的专业要求下降。

北新闻记者整理了对27名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报道,发现他们都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之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大使馆的经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作为发言人,要接受各国记者的“出招”,需要积累知识和掌握政策,只有全面熟悉政策及其背后的考虑,才能应对各种问题。 从媒体时代开始,互联网也是发言人的常用工具之一。 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发言人说,他们看网站评论,做微博,但“潜水”很多。

“公众看到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幕后还有多人,看不到多个部门的支持”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情报司长说,发言人一天有“四部曲”。 理解新闻,考虑可能的问题立场,确定回答重点,回答问题。 外交部各司局和其他外部机构为发言人的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业务中,与发言人形影不离的是情报司发言人的办公室团队,秦刚形容“年轻、能干、不可或缺”和“伙伴们”。 在繁华的外向大街上,发言人办公室的灯光彻夜点亮,这个团队全天候跟踪国际地区的重大事件和媒体报道。 每天上午,发言人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

作为发言者,信息表达的妙手和形象仪表一样重要。 据发言人事务所的员工透露,他们将被邀请“招募”信息传达方面的学者、中央电视台的化妆师等专家。 外交部副司长华春莹对北青报记者说,她曾经“告诉”高级化妆师徐晶老师化妆的妙招。 另外,让时尚设计师的朋友就她的服装提供建议。

发言人不追求“明星效应”

发言人不是即兴演奏的演员,也不是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的答案,必须掌握两件事:说知道,说我能说该说的话。

外交部发言人是公众了解中海外交政策的最直接窗口。 在网站的论坛上,发言人的发言经常成为讨论的热点,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制作“段子”的,有些是“打砖”的,有些是给发言者发钙片的。 这意味着发言者在一些问题上“软”。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交不会成为“户外外交”。 因为脱气不一定能成功。。 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背后有国家机构、公布制度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新闻分解的结果。

在民间,人们往往对发言人的个性回答感兴趣。 但是李肇星说,发言人不是即兴的,不是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有运气心理的学生的答案,必须掌握两件事:说知道,我说我可以说出来。

秦刚也认为记者招待会不是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的“明星效应”。 “发言人必须贯穿爱国、内外,寻求正确的定位,记住大我,忘记小我。 潜力更充实,表达更准确自由”秦刚说。

但是,在牢牢把握政策的基础上,面对棘手、刁难的问题,很多发言人都会用灵巧的方法选择“四两千斤”。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肇星回应了邓小平各方面对健康的关心,说身体很好。 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在家还是在医院? ”。 李肇星夹杂着幽默说。 “有一般知识的人知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

2.0时代:发言人怎么重新出发?

在一点重大的方针政策和事情上,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深入的解读,部门间的合作也会更多

过去,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是能从外部听到中国声音的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 现在新闻发布会有更多的手段和平台。 在2.0时代,发言人制度如何迅速发展?

程曼丽说,发言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方法依然保存。 从发言者的角度来看,能看到这样的脸和表情的交流可以提高传达亲和性。 对记者来说,可以直接得到新闻反馈,有现场感。

“另外,从媒体时代开始,也必须考虑如何优化报道发表机制,采用更能被公众接受的方法。 这个需要组合拳。 ”。 程曼丽解释说,在一点重大的方针政策和事情上,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参加者,除了发表简单的新闻,还需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进行深入的解读,进行更有效的对话,消除误解的偏见。

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国信息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对外经济贸易部等部门的发言人相继上升到前台。 2003年SARS流行后,由于新闻发布延迟,民众恐慌,中国政府随后开始制定新闻公开条例。 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完善政府部门信息发言人制度。

程曼丽认为,食品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等更多问题与部门间的合作有关,在对外发表中也应该形成合作,在各部委部门之间进行更好的合作交流。

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和外国驻华记者的新年招待会上,外交部新老发言人和来自国新办、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台办、卫计委等部门的发言人拍照,现场记者笑了,这就是中国发言人 也许将来这样的“家族祝福”会更多。

提问发言人

发言人挑战什么? 怎么减压?

北报:你印象最深的问题是什么?

秦刚:回答不好的问题。

洪磊:所有的记者招待会都投入身心,精心准备。 因为这个各个问题令人印象深刻。

华春莹:一个星期五下午,本来心情很轻松,但第一个问题是西方记者以极其挑衅的语气攻击中国,我突然热血沸腾,理直气壮地反驳了。 会议后,同事们跟我说,他们当时也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北报:发言人一般受到很大的压力,怎么减压?

秦刚:我不认为工作是压力,只是很忙。

洪磊: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做运动,第一是打乒乓球。

华春莹:我打网球

北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秦刚:自己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完全满意的回答。 发言者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面前已经有24位外交部着名发言人。 我如何继承这根棍子,不要在这个岗位上羞辱使命,是我每天必须面对的主题。

华春莹:回答每个问题。 一边正确传达中国政府的声音,一边用大家都能听明白的方法表现。

发言人素描

我从来没和人打过架

围巾斜挎着肩膀,穿着西装,12月14日,有《五四青年学生范》的李肇星,借新书《说不完的外交》发表,与北大学生面谈。

今年73岁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的第九任部长。 1959年进入北大,不要依靠中国文学系避难到西方语言文学系,做了司机的梦和记者的梦等各种各样的梦,但从未做过外交梦的他,踏入了外交的门槛。 1964年,中法建设,李肇星也正式进入外交部。 在“无尽的外交”中,回顾了李肇星亲手参与的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主义、中美汇率游戏等重大事件,这些消息首次披露。

《身经百战》中的李肇星是舌战群儒,但在接受媒体提问时,他没有和人吵架,无论是外交还是生活,他都强调了事实。 在北大校友面前,李肇星梦见饥饿时代在学校门口捡烤饼,想起了平安地爬上未名湖畔的桑树吃桑葚,拿着桑葚汁进教室的故事。 北大大师给他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开学初在小卖部偶然遇到了美学大师朱光潜,但在将来的外交生涯中,他也一直记得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别说谎,真相都没说。 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说我说的都是实话。 文/本报记者邹春霞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发言者很有趣

发言人说“酒话”离不开台湾

“外交部里有个笑话。 外交部前发言人沈国有一次和朋友喝酒,开始“谈论酒”。 嘴里一直说着两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俗话说,喝酒后吐真言,这位发言人的真言证明了台湾问题在中海外交官心中的分量。 ”。

李肇星《说不尽的外交》

“(发言人说)舞台和舞台下面还不一样。 舞台上的西装是皮鞋,舞台下面是休闲,所以被认识的也不多。 有一次,人们可能会混淆发言人。 比如,我有一次有两个人看着我小声说。 “那不是发言人秦刚吗? ”。 那个时期可能是秦刚主持了记者招待会,因为上电视的人比较多,比我帅,所以我想发言人叫秦刚。 ”。

北京青年报于2009年1月采访了外交部前发言人刘建超

背景信息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三十年大事记

1982年3月外交部情报司长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大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就中苏关系发表了简单的声明,这一“三言发表会”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原型。

1983年3月,时任外交部信息司长的齐怀远在国际俱乐部举行了第一次例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中海外交部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外交部在中国国家部委率先建立了发言人制度。 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举行一次发布会,只发布信息,不回答问题。 现场交替翻译英语。

在1983年每月第一周的发布会上现场回答。

1986年当地答复每月增加两次。

1988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每次都允许记者提问。

1995年的记者招待会改为每周两次,每周二、星期四下午举行。

在1997年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取消了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表时间的限制,在没有人提问之前得到了现场的回答。 记者会的翻译改为中英语同声传译。

2000年设置了发言人办公室值班手机,每天24小时365天,接受包括周末和节日在内的记者提问。

年9月1日新闻发布的新机制正式启动,例行记者招待会从每周2次增加到5次。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