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建交50周年 飞优国际率先垂范
一阵阵兴奋的呼喊声在王小慧艺术馆内响彻。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来自马来西亚飞优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排着长队,跃跃欲试地等待着体验古石龙文拓印的奇妙过程。这四块来自晋代的古石砖,此刻在他们的眼中是如此的神秘莫测。好奇,期待,惊艳!犹如中国的文化一般,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越过这人潮涌动的叫喊声,来自飞优国际学校的郑淑芬教授,则静静的独自站在角落里,远远的凝视着这四块充满着东方文化的古石砖。她默默地望着拓印作品上的龙纹,仿佛看见了祖辈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穿梭。作为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目光中透着对中华文化深深的眷恋和敬畏。当年自己的祖先,正是脚踏着这方东方文化,成长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之上。而今,足迹虽已离开故土,而乡情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是一群来自马来西亚飞优国际学校的百余位师生,怀着对东方文化的无比憧憬,飞跃郑和将军当年的艰苦航海之路,来到上海,感受东方文化。我们是龙的传人,今年正逢龙年,又是中马建交50周年特别年份。这场名为“中华文明和平与爱”的文化庆典此刻在王小慧艺术馆上演。“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不同文化的交织与碰撞,此刻在这里烂漫绽放。
孩子们热情的向观众展示着马来西亚的传统服饰,颇具民族特色的衣服,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细看之时,你会惊喜发现,刺绣,编织工艺,图案,色彩搭配,都流露出浓浓的中国传统元素。如同一轴流动的彩带,将两国文化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上海资深媒体人周虎,在活动现场向诸多观众分享了郑和下西洋的那些事儿 :“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停靠马六甲,将中华文化带去了马来西亚。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不是枪炮和战火,而是商贸和财富”。今天展示的服饰不仅展现了马来西亚的文化魅力,也成为了中马文化交融的美好象征。
《三国志.魏书》里写道:“和羹之美,在于和异。”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随着奔腾不息的洋流,我们依然看到了,中国文华在另一个国度的的经久不息,代代相传。
王小慧艺术馆,作为长宁区的文化符号,始终致力于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中马建交50周年的特殊年份,艺术馆与飞优国际教育集团达成了重要的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合作,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艺术馆进行文化交流与学习活动。飞优国际教育,也热衷于给孩子们带去国际视野,将为推动中马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积极努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郑淑芬教授的话语简洁而深刻:“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但中华文化永远是我们华人心中最深的根。祖先虽然离开中国许多年。但是,从未改变过那份对故土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此刻仿佛化作了一幅绝美的画卷,勾勒着海外华人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情。孩子们激动得摆弄着手上的龙纹拓印,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心怀敬意,静静的聆听着中华文化潮水的奔流不息。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更多的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让中马文化的交融之美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陈烜虹